钣金柜成型加工

中国五金产业30年历程:思考以笃行

发布时间:2024-01-23 来源:钣金柜成型加工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中国五金行业由小到大、变弱为强、快速的提升的30年;也是中国五金企业群体抢抓机遇、创业发展、创新图强的30年。这30年中,中国五金抓住了哪些机遇以此来实现了快速的提升?又错过了哪些机遇从而遇到了如今暂时的困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五金行业慢慢的变成了了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但是,从最新的情况看,中国五金所面临的困局愈来愈深。这或许预示,中国五金面临着新一轮的行业洗牌,新一代行业大亨会重新涌现。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技术创新,在下一个30年继续保持增长优势,这一挑战已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地涌现了一代又一代五金铁人,五金的创富大潮波澜壮阔、引人入胜。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五金行业由小到大、变弱为强,并形成了一个在全国甚至在世界有一定影响五金业。

  值此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探讨中国五金这30年以来的得与失,意义尤为重大。笔者系统梳理与总结了中国五金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作者觉得,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五金之得大多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毋庸讳言,中国五金群体在过去30年来积累的财富是令人称羡的。中国五金得在啥地方?首先是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个人的财富也得到快速积累和迅速增加。这30年间,中国五金人从一般的工人农民冒出来,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引领者以及拥有者。

  实际上,翻阅那些处于中国五金业创富英豪“金字塔”塔尖的人物简历,不难发现他们创业之前的身份显得相当“寒酸”,其实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创业企业家所特有的一面。而这强烈的致富欲望,也成为了创业的巨大动力。正是“摆脱贫穷”的原动力,才能使其坚持不懈,并最终积累了庞大的个人财富。

  数据显示,中国五金企业的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00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家,超亿元规模企业迅猛上升到现在的100多家;中国五金产业慢慢地发展成为包括工具五金、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厨卫五金、机械五金等在内的几大领域,面对每年贸易总额达1万亿美元的国际市场。中国五金已经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

  其实许多人都未曾想到能够把企业做到如此规模。在他们看来,之所以企业能够顺风顺水,实在是得益于国内的改革开放大气候。中国五金企业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应对各种体制、复杂局面、各种市场的经验,这是在经验方面的得。

  许多中国五金企业,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双轨制到市场化的历程。30年来的风风雨雨,培养和锻造了他们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这是随企业发展而积累的。面对复杂的市场,中国五金企业家们凭借敏锐的触觉,游走于各种浪潮之中。

  吃苦耐劳更是五金企业起家的基础。曾几何时,“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成为在外创业的五金企业家的真实写照。中国五金企业大多从小生意做起,而又将小生意做成了大买卖。而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让他们无论是在成本控制、市场营销,还是在企业管理上,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中国五金企业以小做起,从低位起家,更是走遍了千山万水,尝遍千辛万苦。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是中国五金人的不灭精神。

  中国五金人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是由广大五金企业家来书写的。他们在多年的磨练之中,已形成了勇往直前,勇于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动力。此外,他们喜欢合作,喜欢一起发展,并一丝不苟地探讨互助多赢的方案,而这种方案一旦确立,他们就会自始至终遵守和执行。正是在这种精神之上,众多五金企业驰骋商海,建功立业。假如没有这种精神,中国五金行业的发展也不会如此之快。

  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又让中国五金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升级,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散发于每一个五金人的心里。在得知“5.12”汶川大地震这一巨大灾难发生之后,众多五金企业第一时间内捐钱捐物,各五金商协会立刻组织捐助会议,筹集善款,部分企业更是不畏艰险,亲临前线,这是五金人的大爱。

  尽管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五金行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但如果说从更高角度来看,这个群体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或者错失。回顾总结中国五金过去30年来的不足,恰好能体现其发展空间的广阔。作者觉得,中国五金行业30年来的不足,大多数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尽管30年过去了,中国五金的产业分布,基本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低层次加工、低附加值的传统型制造业为主,产业内部的升级换代也没有正真获得大的突破。

  以山东、浙江部分地区为例,仍是以低档产品生产为主,许多企业盈利80%来自为别人进行贴牌生产,至今仍没有打造出自身产品的品牌。这样的一种产业体系,在市场经济发展初、中期,曾经是优势。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中国内部的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今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世界金融海啸的到来,中国五金企业普遍地感受到了产业升级的压力以及产业体系优化的挑战。

  1996前后,中国五金行业面对国内的市场的疲软不进行产业体系调整,而是调整贸易结构,国内不行走国外,但做的还是老东西。低层次加工、低附加值的“豆芽菜经济”支撑着中国五金近乎繁荣十年之久。

  但时至今日,阳光不再充足:土地紧张、资源紧张、电紧张、水紧张、劳动力紧张、环境压力增大,已经没办法承受“豆芽菜”式疯狂生长的需要。以至中国五金在困局下集体式跳水倒闭。

  在2000年以后,国家鼓励发展高科技,提倡自主创新,转变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为中国五金的发展空间和质量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由于粗放型的传统产业还有利可图,利润空间还存在,因此,很多企业还是沿用传统的技术,传统的管理方式,错过了技术升级、质量和品牌提升的大好时机,致使发展受阻。

  中国五金企业大部分从家庭小作坊演化而来,就算是一些国有改制企业,在私有化之后,也充溢着家族式管理的色彩。

  “家族式管理是非公有制企业走向兴盛的瓶颈。”知名经济学者钟朋荣曾经说道。在他看来,过去的30年里,以温州为代表的家族式管理对经济发展,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当家族企业进一步做大时,却仍旧逃脱不了“业大分家”、“做大做垮”的宿命。因为家族矛盾导致企业没能做强的例子比比皆是。

  民营企业一开始确有风雨同舟、共闯难关的优势,但免不了有沾亲带故的弊病。随企业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上求发展,原有人马日管益显示出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局限性。

  但大多五金企业在如此局限下,却并未广泛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少企业依然沿袭封闭的粗放的家族式管理方式,而不是走向开放式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甚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直接造成了如今的被动。“大多数企业仍是老板一人独大。”经济学家梁小民指出,五金企业家要从个人决策走向董事会决策,有独立董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决策中的失误。

  由于受家族制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老板不愿意外人来掌控企业,很难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很大的问题。要解决当前中国家族式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关键是借鉴国际化的现代企业股权结构,以股权机制激励创业团队的创业激情,在这种新型的企业股权结构下,让多方优势资源一同推动中小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30年中国五金之失,也许还不止这些;具体到每位五金企业家之失,可能还有非常多。好在下一个30年,中国五金还有充分的时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京ICP证05068455 公安备案:110105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