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钣金加工产品

岳阳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10-31 来源:五金钣金加工产品

  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的21世纪,商贸流通业成为了刺激消费、引导生产的媒介,发挥着降低消耗,节约社会成本,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科学发展先导作用,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产业,是破解我市第三产业主体不强、结构不优、发展不快、质量不高难题的重要方法,对于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本岳阳、和谐崛起”具备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市商贸流通领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主线,以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商品市场,致力发展新型流通,着力推进内外贸易,全力搞好市场监管,强力推进商业信用,各项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确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党委、政府提出的战略方针和发展思路,推进我市商贸流通业在“十二五”期间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生产力布局,逐渐增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全面实现我市商贸流通科学发展的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根据商贸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总体趋势,在综合分析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明确我市商贸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原则、总体布局、重大战略举措及实施保障措施,充分反映发展的策略意图及发展重点,形成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商贸流通业未来发展的共识,使产业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提高决策科学性,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抓住重点,一起努力,推动“十二五”期间岳阳市商贸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45--2002)》标准,参照国际商贸流通产业统计范围,结合岳阳市实际,岳阳市商贸流通业规划范围最重要的包含以下内容: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商贸业;以及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对外经济合作等外向型经济行业。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搞活流通的指导意见》([2008]134号)

  6、《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建议》(岳政发[2006]16号)

  7、《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关于岳阳市“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及分工的通知》(岳政办函[2010]12号)

  1、立足长远、科学发展原则。认真分析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以前瞻性眼光,提出发展的策略思路和目标,将扩大消费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长期战略,突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跨越,使流通业发展成为推动需求结构、产业体系、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

  2、统筹全局、突出重点原则。在坚持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抓住影响我市流通业发展的主体问题和突出矛盾,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实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内容。

  3、实事求是、务实创新原则。注重规划的宏观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注重研究提出一批关系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局,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具有深远影响和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使规划成为“十二五”流通业发展的“风向标”。

  4、公开透明、依法依规原则。提高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扩大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并注重上下衔接,左右协调。坚持起草、征求意见、衔接、论证、批准、公布等程序,做到依法依规编制。

  “十一五”以来,全市商贸流通领域走过了调查研究、谋划发展,研究对策、提出措施,争取政策、促进发展三个工作阶段,通过不懈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在“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征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商品流通体制基本形成。自由连锁、、特许经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迅猛发展;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有形和无形市场一起发展;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经营分割、内外贸分割、城乡分割局面已经打破,城乡市场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2009年,全市批零贸易企业3442户,较之“十五”计划末期的2005年增加2784户,住宿和餐饮企业921户,较之2005年增加643户;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180户,年销售额169.8亿元,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110家,年营业额5.16亿元。初步形成以大型市场为龙头、中小市场为骨干、小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市场体系。城区拥有各类商品市场130个,总营业面积94万平方米,其中农贸市场77个,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及别的市场53个;年成交额亿元市场50个,30亿市场2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3193个,配送中心17个、覆盖了全市12县市区10%乡镇、90%行政村。一大批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大中型批发商业市场的建设使我市商品市场体系更加完善。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7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66.16亿元,增长12.1%,拉动经济稳步的增长4.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2%,比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其中,商贸流通业增加值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1%,比2005年33.6%提高0.5个百分点,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2.1%提高到13.9%。在发展中,商贸流通公司竞争能力慢慢地加强。截至2009年,岳阳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已达168户,实现零售额86.7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0.1%。批发企业40户,实现销售额84.95亿元,零售企业128户,实现零售额319.13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市流通业产业体系得到不断改善优化,各种适应经济需求和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新业态、新业种,如大型综合超市、家具超市、汽车超市、装饰材料超市以及电子商务等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多层级的流通结构基本形成,市场定位更趋理性。随着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制定,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社区级商业中心定位清晰;商业步行街、专业特色街以及专营店、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等多种零售业层次分明;各类商品市场规划布局更趋合理,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005-2009年4年间,岳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5.2亿元,增加到431.2亿元,年均增长18.9%,其中城镇(含县级)平均增幅20.6%,农村16.0%。增幅高于同期GDP(2005-2009年均增速13.5%)增长水平7.1和2.5个百分点。2009年增速达到14.0%,其中:市级增长18.8%;县级增长23.8%;县以下增长18.6%,增速高于县级;非公有制经济实现706.12亿元,增长18.1%,占全市GDP的55.5%。商品流通规模逐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准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市场进入持续、健康、繁荣、稳定增长的发展时期,并呈现出城乡农村消费同步增长,餐饮消费稳步增长,非公经济比重持续提高的特点。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2005年的33.2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4.4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26.5%提高到2009年的32.1%。流通业从业人员为41.23万人,占全市非农从业人员的46.9%,比上年增加2.1万人,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47.1%,流通业已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在全市流通业中的比重分别为11.6%、32.4%和22.6%,在流通业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按照三产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增长4.7%的比率计算,2015年三产单位从业人员将达55.9万人,对全市就业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一是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岳阳市从80年代初开始资源调拨性外贸进出口,1990年外贸自营进出口实现零的突破。1999年进出口总量仅909万美元,2006年突破亿美元大关。“十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达到万美元,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我市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2009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5亿美元,其中自营进出口总值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家,形成了国营、集体、三资、民营企业四大主体齐闯国际市场的发展格局。出口产品涉及农副、化工、五金、医药、矿产等300多种,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来岳阳投资兴业,共引进“三资”企业812家,引进外资20.37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46585万美元,年均增长20%。其中工业利用外资33600万美元,占72.1%,主要集中在化工医药和电子电器产品制造行业,高新电子科技企业11家,化工医药类企业18家,体育用品制造企业6家,并呈现出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重大项目效果明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长、房地产业成为新亮点等特点。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市支柱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三是外经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十一五”期间,岳阳县、湘北女子学校等9个单位成为全省劳务基地县和外派劳务培训基地,2009年共输出对外劳务人员2000人,年末在外劳务人数达人,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1.25亿美元。

  “十一五”以来,商务部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形成上报了岳阳市流通业发展、外商投资、外贸发展等多个调研报告,引起了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06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岳阳市委、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岳阳市委、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全民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对于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促进政策进行了明确。全市适时启动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编制出台了《岳阳市2006-2015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已有3个县市完成了规划编制和发布实施,为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及空间布局提供了依据。我市还发布了《岳阳市突发事件市场供应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建立生猪储备制度和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为市场应急保障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条件。“十一五”期间市级财政预算共安排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达2300多万元,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3.41亿元,有力支持了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岳阳市商贸流通业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但仍然处于流通一般阶段,迈向社会化大流通的历程还十分艰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009年,在全市GDP构成中,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34.1%,低于湖南省40.9%、全国42.6%的水平;商贸流通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13.9%,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仅占GDP的7.3%,住宿餐饮业所占比重不到3%,均低于全国水平。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以上,其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占GDP15%和3%的目标,还需要多年努力。

  2009年岳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1亿元,在全省排第二位,占8.8%,人均786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3.2%,在全省排第8位,利用外资总额占全省的2.8%,在全省排第7位,在长江流域开放城市中处于后几位,与岳阳市在全省的综合经济地位和区位条件很不相适应。

  1978年-2009年流通服务业发展与就业相关关系为,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200个,由于服务业比重偏低,流通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是25.4%,低于湖南省28.3%、全国31.3%的水平。

  在流通业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达52.4%,代表现代流通的交通运输、仓储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2.4%,连锁经营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7%左右,电子商务、现代流通、直销、网络营销在企业供应链中作用比例较低。

  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专业网站建设滞后,网络应用还处于普及阶段,各企业各系统网络分割,信息采集、交换、应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集信息、交易、结算、商流管理为一体主导流通的综合服务平台,网络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大多数企业计算机或网络基础薄弱,商业自动化水平低下,人才缺乏。现代物流配送还不成熟、不配套,电子商务的发展遇到了较大的阻力,信用体系不健全和支付体系不完善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瓶颈。

  农村市场建设还显滞后,全市现有的乡村集市贸易点,一半以上以路为市、以街为市,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从集贸市场的分布看,大多集中于城镇。14%的城镇人口拥有50%以上的市场设施,而86%的农村人口占有流通设施不足一半,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产增收,农村流通设施急待改善。地区布局不合理,业态发展不平衡,岳阳楼区、云溪区等县区的城市化率和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增加值、上缴两税明显高于其它县市区,部分县市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利用外资方面: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对经济的贡献力不大,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劲乏力问题。一是利用外资总量不大。2009年我市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只达到0.7%,只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2.8%;对全市开放型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加工业上,企业规模不大,难以引进能带动行业发展、具有积聚辐射优势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开发项目较少,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电信、金融、保险、邮电等领域还是空白点。三是来源渠道狭窄。外资来源主要集中在港台地区,来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资比重不大,战略投资者少;四是园区利用外资效果不明显,对全市外向型经济贡献度较低。

  对外贸易方面:从总量来看,外贸依存度过低,与我市经济强市不对称。到2009年底止,全市经济外贸依存度仅1.7%(自营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远远低于全国70%和全省10%的占比,绝对值全省排位第8,是长沙市的1/17,湘潭市的1/5,比湘西自治州还少近1亿美元。从质量来看,缺乏品牌支撑,与我市经济强势不适应。一方面缺乏骨干企业,没有单个企业进出口总值超过1个亿美元以上的骨干企业,2009年进出口总值最多的中石化和岳纸也只有6000多万美元;另一方面缺乏拳头产品,我市的支撑产业以石化、造纸、电力、饲料等为主,这些行业的经济外向度历来偏低,就石化产业来说,其价格与国际市场长期倒挂,产品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因而出口较少。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只占全市外贸总额的%和%,比全省水平分别低个和个百分点,全市外贸仍以数量扩张和贴牌生产为主,自有品牌比例不到10%,远低于国际上50%和全国20%以上的水平,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难以促进产业升级。从趋势来看,延展性不强,与我市发展优势不匹配。出口贸易滞后于进口贸易,自营出口的短腿严重制约了我市外贸的整体发展;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服务外包、通讯、咨询、会计、动漫等主要服务贸易方式在我市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加工贸易滞后于一般贸易,2009年全市加工贸易完成额仅占全市外贸总额的10%,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水平。

  在外经合作方面:虽然发展来势较好,但比照自身优势和发达地区来说,我市走出去步伐已明显滞后。对外输出劳务人员不足河南新县的1/10,在本省仅排名第5,还没有一家生产和经营性企业真正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也未实质性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缺失功能强大的流通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自发型、传统型流通为主的格局始终没有打破,与现代航运物流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差距较大。

  1、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认识不深。由于受传统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财政优先政绩观的影响,服务也是商品的意识没有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产生片面性,“重生产、轻流通,忽视内贸、轻视外贸,重投资、轻消费,重增长、轻就业,重税收、轻出口”的思想仍然存在,在引导发展、调控市场中政府还有缺位现象。

  2、流通产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制造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岳阳市流通产业除占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外,其制造业产业基础比较脆弱,到了1993年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人均突破2000元,第三产业才开始起步(1998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到了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765元,流通服务业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3、工业化、城市化支撑作用不强。在工业化前期,工业化是城市化和流通业发展的初始动力,并为城市化提供产业支撑,城市化引起居民生活方式的市场化转变,推动传统流通业发展,诱发新兴流通服务业出现,是流通业发展的需求基础。流通业成为先导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岳阳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2009年全市人均GDP为24552元,城镇化率为46.7%。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促使流通业增长2.43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产业、人口和聚集程度对流通现代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还不明显。

  4、消费规模不足制约流通规模扩大。由于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扩大的双重影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率双低现象并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80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则为5339元,差距为3倍,且县市之间不平衡;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35.5%和37%,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分别占可支配收入的72.7%和3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还只占到总人口的29.4%,11.7万城镇居民和15万农村居民还需要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这些都制约着消费品流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速度还不快,服务外包发育不够,供应和销售服务社会化程度低,影响生产资料需求,从而也影响了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

  5、投入不足,流通基础设施落后。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8.4%。第一产业增长141.8%,第二产业增长66.7倍,第三产业增长43.3%,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和投资增速都少于第二产业。流通服务业发展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一方面城镇流通设施没有严格按网点规划而盲目和重复投资建设,另一方面农村流通设施投入不足。城镇市场竞争激烈,而农村市场培育不够,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买难卖难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6、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结构单一。岳阳市外贸以产品自营进出口为主,缺乏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形式支撑,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主要以特色农产品和资源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市场单一,容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进出口规模受到限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并形成了工业产业外向度高和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高与经济外向度低、经济外贸依存度更低的“两高两低”矛盾,经济外向度低,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岳阳市经济社会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逐步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受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岳阳市流通业总体上将由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快速转变。商贸流通业转型的主要动因有:

  一是具备流通业发展的产业基础。2009年全市总人口5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92.26人,城镇人口256.08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9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商品率逐步的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981.7亿元,增加值576.1亿元,连续18年来保持2位数增长。完成客运量9176万人,货运量11323万吨,具有相当的流通业发展产业基础。二是进入了流通业快速发展黄金时期。2009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城镇化率46.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并呈加快的趋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4.1%,人均服务业增加值8346元,批发零售业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单位从业人员2.2%,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水平。这一时期是流通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三是现代流通骨干企业开始形成。岳阳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0.1%,具有一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四是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改善。城市流通业基本完成了整合流通资源、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任务,传统流通方式和业态逐步被现代流通取代,并向农村延伸,以中心批发市场和重点配送企业为龙头辐射城乡的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流通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1、加快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正在抓紧制定新一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二是省委、省政府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一化三基”、调整产业体系、统筹区域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构建和谐湖南等重大问题上已明确规了我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为我市更高层面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三是市政府已编制出台了服务业发展规划,为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积聚的能量不断释放奠定了基础;四是通过多年的努力,流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以中心批发市场和重点配送企业为龙头辐射城乡的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三级流通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加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基本具备;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石化、电力、造纸、饲料等八大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配套“两型社会”的城市化建设,推动了人口聚集,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市场需求。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增多,解决民生问题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完善社会保障、确保农民增收,提高即期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国强向民富转变任重道远,国内消费增长的基础不牢,消费能力受到制约,国际消费动力不足等难以预料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站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高度,站在区域经济的高度,我们与周边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区域博弈的结果就是发展慢也是不发展。

  2、具备流通业发展的条件。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岳阳俗称“湘北门户”,是全省唯一“通江达海”的临江城市。地处一湖(洞庭湖)两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三省(湘、鄂、赣)五线(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长江)的多元交汇点上,是长江中游仅次于武汉的又一个“金十字架”。二是优良交通枢纽地位。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基础先行,加大交通建设投入力度,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铁路,除京广铁路外,长岳城际轻轨、岳九铁路纳入建设规划,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建成运营,荆岳铁路即将开工建设。特别是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我市融入长株潭、武汉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珠三角三小时经济圈。公路,有国道106、107,省道306、308等升级改造,随岳、岳常、通平、岳长、石华、岳宜、临岳7个高速项目有序推进,境内规划建设里程400多公里。水路,城陵矶新港区已建成使用,可直航日韩、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并拥有长江13公里深水岸线%水域面积。这两大明显优势将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1、流通业增加值。“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增长12.9%。“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增长12%,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63亿元,其中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到349亿元。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一五”年均增长18.9%。“十二五”期间考虑增长模式转变、农村消费提升等因素,仍预计年增长15%,到2015年达到1000亿元。

  3、外贸进出口总额。“十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十二五”期间,预计年均增长10%,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3951万美元。加工贸易实绩达到1亿美元,占自营出口比重提高到40%以上。

  4、利用外资。“十一五”期间累计到位外资46585万美元,十二五”累计到位外资比“十一五”增长10%,2015年到位外资达到24000万美元。

  5、对外经济合作。十一五”期间累计输出国际劳务人,实现对外工程承包带劳务营业收入万美元。十二五”累计国际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带劳务收入分别比“十一五”增长15%和10%。2015年国际劳务输出达3600人,工程承包带劳务收入25000万美元。

  6、流通业就业人员。“十一五”期间商贸流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5%。“十二五”期间由于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流通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2015年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达到万人,其中业达到55.2万人。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贯彻中央推进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和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要求。坚持“扩内需、促消费,稳外需,促开放,强基础、促发展,重统筹、促和谐”的工作方针,以扩大消费为主线,发展现代流通和提高经济外向度为重点;着力推进消费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着力推进流通产业基础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增强调控市场的能力和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流通和电子商务,大力发展餐饮、休闲和社区服务业,全面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发展,培植流通骨干企业,增强流通行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城乡互动、“三外”并举、内外联动的发展局面,通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把岳阳建设成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

  1、充分利用岳阳市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流通产业,提高商贸流通业在经济社会中的比重和就业、税收贡献率。

  2、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引导消费观念转变和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

  3、加快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积极扩大出口,增加进口,增强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又一动力。带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对外劳务输出的全面增长,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4、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要素齐全、组织严密、调控自如、城乡互动的城乡市场体系,保证市场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夯实流通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5、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好解决农村流通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6、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主要方式,推动贸工农一体化,加快餐饮、休闲、社区服务业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化进程基本需求。

  2、形象目标:充分的发挥我市地缘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商贸流通产业成长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加快构筑融集聚、创新、辐射、引领功能为一体的流通服务平台,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层次和功能相匹配的商贸流通产业,通过“提升产业、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增强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业高值化的目标。

  (1)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2015年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达到55.2万人。

  (1)培植重点市场:建设2大市场集群,建成2个区域性大市场,重点培育8个特色专业市场和4条特色商业街区,改造68个城区农贸市场。

  (2)全市县(市、区)以上城区全部实现生猪机械化屠宰。市中心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率为100%,生猪产品出场(厂)合格率为100%;县(市、区)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率为98%以上,生猪产品出场(厂)合格率为100%;乡镇定点屠宰达95%以上,生猪产品出场(厂)合格率为100%。新增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户,搬迁定点屠宰场3户。

  (4)培育年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餐饮企业200户,其中1000万元以上企业50户,培育美食街10条;

  (6)建设5大出口基地,培育外贸重点企业户。其中进出口总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达到 户,500万美元以上的达到 户。

  (7)组建对外劳务合作平台1个,新增对外劳务合作经营公司1家,外派劳务基地县(外派劳务管理中心)4家,外派劳务培训基地5家,形式“一县一中心、一县一基地”布局。

  通过项目实施,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流通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达亿元。

  1、商贸流通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项,投资总额 亿元。其中流通基础设施项总投资 亿元,城乡流通基础设施项目 项,总投资亿元,其中乡镇农贸市场 项,总投资 亿元。

  2、商贸流通产业建设项目 项,投资总额 亿元。其中,批发贸易业项目 项,投资合计 亿元;零售商业设施建设项目 项,投资合计 亿元。

  梅溪桥、五里牌、商大购物中心、冷水铺、城陵矶、洪家洲、土桥、新桥巷、巴陵大桥、鱼巷子海鲜、岳城、花板桥、藕塘坡、炮台山、城陵矶月冲、锦虹、大桥湖、奇家岭、6906工厂、交界岭、新路口、太子庙、望岳路、花果畈、3517工厂、南环路、洛王、盖一、九华山、制线亿元

  湖滨中学、良万、湖溪镇、天灯社区、良家新村、渔光社区、南湖渔场、湘北女校等8个

  1、依托现有交通干线网络,立足以岳阳为中心,建设好2个市级商业中心、6个区级商业中心和13个居住级商业中心,形成岳阳中心城市商业区,把岳阳建设成为集商品批发、零售、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商务中心。重点布局消费品、生产资料、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零售商场,形成带动全市、辐射湘北、鄂南的商务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和流通中心。

  2、立足各县城为中心,布局以生产资料为主,兼顾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市场和城市商业中心,重点布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生产服务型流通产业。

  3、依托现有交通支线网络,在县城及乡镇重点布局无公害蔬菜、粮食和牲畜交易市场,形成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专业市场为骨干,乡镇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4、依托我市生猪、酱菜、茶叶、蔬菜、豆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

  5、巩固提高城市商业核心地位。建设以岳阳城区为主体的十二县市县城商业中心商业区,布局满足全市和各县市生产、生活需要的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并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互动畅通的商品市场体系。配合小城镇建设,完善乡镇流通基础设施,每一个乡镇和传统集散地建设一个农贸市场。

  6、挖掘地缘优势,增强辐射能力。湘阴和汨罗与长沙市接壤,地缘优势明显,经济社会互补性较强,要依托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流通业,建设特色消费品市场,发展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产业,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圈,成为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休闲娱乐后花园,发展假日经济,为大城市服务。

  7、构筑全市三级商品流通网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流通产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电子商务为纽带、以连锁经营和流通配送为手段,以网络化为目标,以骨干企业和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农村流通网点乡镇市场为基础,县级流通企业和市场为骨干,走合作发展,共赢发展道路构筑中心城市、县、乡村三级流通网络,促进全市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1)抓龙头,建好辐射中部、饮誉全省全国的两个区域性市场。要抓好泰和小商品交易批发大市场的延展提升,使其总经营面积达到40万㎡以上,商铺摊位约2.3万个左右,年销售额达50亿元;要抓好中南农产品物流交易批发大市场的增销提质,明确市场定位,解决业态雷同的问题,依托10万㎡的大型仓储优势,建立大型配送体系,提供安全、宽敞、快速、集中、高效的仓储服务。开展第三方物流、货运配载、专线经营、货运代理综合服务,建立电子物流中心,设置全国统一的95105698免费电话及中国现代物流门户网站,并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和电子商务系统,为客户提供物流调度、物流配送、网上交易、网上结算、货物全球跟踪等服务。力争“十二五”未市场年成交额达到100亿元。

  (2)强主干,建好重点突出、优势优先发展的八大专业市场。即:洞庭渔都、云溪精细化工产业市场、梅溪桥副食产品市场、太阳桥建材市场、花果山水果市场、枫桥湖蛋禽批发市场、家俱市场、科技文化市场。

  (3)保民生,建好规范化、超市化、标准化的城区农贸市场体系。将中心城区现有77个集贸市场分批次、分区位、有重点地进行综合整治,做到拆搬结合,建改结合,达到改善购物环境、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档次、提升城市品味的目的。

  (4)彰个性,建好主题鲜明、特别突出、景点旅游观光的特色商业街。要重点建好东茅岭服装品牌一条街、德胜南路湖鲜美食一条街、巴陵东路汽车品牌一条街、南湖酒吧一条街。

  (5)惠“三农”,建好物畅其流、转化快速的农村市场体系。要加快完成各县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不断完善农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体系、消费品营销体系、农产品销售体系,推动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重点

  君山亚华农产品批发市场、屈原正虹海原、岳阳县巴陵惠民农业生产服务公司、岳阳县中心农贸市场、屈原永巨农贸市场、临湘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力使商贸零售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农产品和制成品都能快速进入城区超市和市场,力促农产品商品化的快速转化,促进农产品和制成品的保值增值。

  2、发展现代流通,培育企业集团,打造全省商贸流通企业“三个十强”(1)着力打造本土流通品牌。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提高规模经济、做强做大企业为目标,培育发展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流通企业,促进本土流通业壮大、提升与发展。重点扶持福润多、十三村、和田等优势本土流通企业,力争五年内使其挤身全省十强。

  (2)大力引进外来流通品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引入大润发等境内外知名商业品牌落户岳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增强辐射能力;为外来企业营造更加公平、公正、宽松的竞争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3)致力发展新型流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努力开辟无形市场,组织实施“168工程”,促进岳阳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建好一个门户网站。聚集岳阳各个层面电子商务信息,构建网上“巴陵郡”。打造六个应用平台。即:自主品牌推介平台、湖鲜美食推广平台、第三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居民服务信息咨询平台、再生资源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农村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扶持八家网购企业。鼓励和支持8家传统商贸企业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市场。

  (1)促进餐饮产业发展。弘扬湖鲜美食文化,打造湖鲜美食品牌;加强本土菜品研发和烹饪创新,推进标准化,实现可复制;延伸餐饮产业链条,培育产业基地;大力实施放心早餐工程,支持主食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鼓励宾馆酒楼早餐对外开放和对外连锁,鼓励早餐产品配送到社区、学校、机关等。

  (2)实施家政服务工程。促进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尽快建成并对外开通,为家政企业和城乡居民做好信息对接服务;继续深入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免费培训。

  (3)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突出发展汨罗市再生资源市场,增强其辐射功能;加强其它县区回收市场规划和网点建设,打造以汨罗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加工转化。

  (4)发展休闲服务业。大力推动美容美发、足浴、按摩等商贸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扶持本土休闲业品牌,促进对内连锁和对外扩张。

  (1)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要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年货会、美食节、啤酒节、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大型促销节会,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和会展品牌,着力培育本土会展企业,规范会展业的发展,促进我市市场繁荣。

  (2)大力推介自主品牌。要切实服务于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本土产品进超市,建设本土特色产品展销中心,实施自主品牌网络信息服务,规范建设岳阳土特网,提升本土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进一步拉动城乡消费。要继续发挥和放大“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等专项工作的拉动效应,推出适合农村家电消费特点的服务和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深入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抓好便民商店、放心肉店、绿色菜店的建设,提升城区商业服务功能和消费便利化水平。充分利用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与景区发展相适应,与游客规模、档次相当的风景区购物广场和商业网点。加强完善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抓好重要商品储备,落实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商务执法力度,确保消费安全。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突出承接产业转移这一主线,依托我市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加快吸引外资,全方位承接“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要继续加大工业利用外资力度,鼓励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新型材料及造纸业利用外资发展,鼓励外商投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农业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附加值种养业、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鼓励外商投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临港产业新区,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要创新引资方式,实现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支持投资性公司来我市投资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支持国际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通过并购等方式来我市投资;支持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现有外资企业通过增资、配股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外上市进行融资。要实施外资多元化,拓宽外资来源,继续巩固外资传统市场,加强与香港澳门经贸联系;加大推介力度,密切台湾地区往来,将吸引台商投资作为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扩大对欧盟、北美、日韩澳等发达经济体引资力度,力争发达经济地区投资比重提高。

  (2)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壮大外贸主体,扩大出口队伍,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营,力争全市获权企业每年增长40家以上,新增实绩企业10家以上。坚持“品牌兴贸”和“科技兴贸”,培育建设机电产品、石化产品、农副产品、轻纺产品和工艺品五大出口基地,重点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上进行探索和突破。进一步优化市场配置,开拓新兴市场,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和促进措施的结合效应,组织参加各种重要节会平台,在巩固深化港澳、日韩、东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深度开发欧美市场,积极开拓南亚、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加工贸易,出台《岳阳市加快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总体规划》,实行“一县一品牌”,“一园(区)一特色”,充分利用国家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开展加工贸易实行的差别政策,发挥自身的区位、资源、产业和综合成本优势,引进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的加工贸易企业。用足、用好、用实国家为应对危机稳定出口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关贸、汇贸、税贸、检贸合作机制,服务和吸引全省出口货物从城陵矶新港出口。

  (3)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市原有2个外派劳务基地县和7家外派劳务基地的优势,组建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支持创建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和优势专业,打响建筑工和海员外派劳务“岳家军”品牌;强化“走出去”宣传,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落实扶持政策,推动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每年争取新发展一两境外投资企业;提高对外工程承包能力,全力打造和强化本市境外建筑品牌,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对发展商贸流通业重要性的认识,引导投资观念和消费观念转变,带动社会资金增加对商贸流通业投入,营造有利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保障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顺利执行。强化对商贸流通业的依法长效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商贸流通业准入制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立“条块结合、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政府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商贸流通业统计调查体系。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建立符合岳阳实际的商贸流流通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商贸流通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准确统计发展情况。健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现代流通、电子商务等新兴商贸流通行业的统计工作。

  促进商贸流通行业协会规范发展,重点支持新兴商贸流通业领域发展行业协会,加快形成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商贸流通业行业协会群体。进一步发挥传统商贸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在制定服务规范标准、行业监督、行业自律、引导产业升级和拓展业务等方面的作用。

  1、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餐饮湘菜龙头企业、零售新兴业态企业、专业批发市场、新兴流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2、规范和完善商贸流通业价格和收费政策。继续实施水、电、气工商同价政策,实行公平或减免的收费政策,进一步降低商贸流通业非税负担。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完善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加强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监管,规范收费行为。

  3、实行有利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用地需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年度土地供应中适当增加商贸流通业发展用地。尽力盘活土地存量,多渠道保障用地。加强对商贸流通业用地出让合同履约管理,保证政府供应的土地能够及时转化为商贸流通业项目用地。

  4、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商贸流通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对岳阳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支持,做好与国家商贸流流通发展引导资金的衔接配套。在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支持商贸流流通业发展,并随财政增长而增长。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列入直接融资抚育名单,鼓励民间资本支持商贸流流通业发展。对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

  6、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制。拓宽商贸流通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境内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在项目审批、投融资、土地使用、税收等政策方面予以倾斜,鼓励、吸引各类社会资产金额的投入商贸流通业。

  1、简化商贸流通企业注册登记程序。减少商贸流通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对商贸流通领域现有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进行彻底清理。简化商贸流通企业登记程序,放宽商贸流通企业营业场所、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的条件。进一步简化市场准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登记程序。

  2、继续推进商贸流通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加强本土商贸流通企业同国际、国内先进商贸流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促进现代商贸流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商贸流流通的区域化程度。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带动全局发展。

  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商贸流通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强化职业教育,提升技能水平,开展商贸流通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

  加强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成立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协调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大力宣传,强化对本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力度,完善规划实施的协调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对规划内容做动态调整,切实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推动我市商贸流通产业健康发展。